人物生平
徐宣,字宝坚,广陵海西人,三国时期曹魏重臣。早年避乱江东,后归附曹操,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文臣之一。徐宣为人刚正不阿,执法严明,深得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代君主的信任与器重。
在曹操时期,徐宣曾任司空掾属,后随军出征,掌管后勤调度。曹操评价其“行事周密,可托大事”。曹丕即位后,徐宣历任尚书、侍中等职,参与中枢决策,为巩固曹魏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政治贡献
徐宣在任期间,以清正廉洁、秉公执法著称。他主管刑狱时,坚持依法办事,不徇私情,被誉为“国之柱石”。魏明帝曹叡曾称赞他:“宣体履至实,直道而行,尽忠竭节,甚为可嘉。”
在地方治理上,徐宣主张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他多次上书建议减轻百姓负担,整顿吏治,对稳定曹魏初期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“宣清正高洁,有古人之风,其操守足以励俗,其才干足以经世。” ——《三国志》评语
历史评价
与同时代的谋士将领相比,徐宣虽不以奇谋或战功闻名,但其作为治世能臣的典范,在乱世中坚守法度与道德,为曹魏政权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。他的一生体现了儒家士大夫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想追求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虽未为徐宣单独立传,但在多处记载中对其品德与才干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他是曹魏政权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。
后世影响
徐宣的事迹虽不如诸葛亮、司马懿等人广为人知,但其清廉正直的形象在后世仍被传颂。他的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,对后世官僚体系中的清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今天,研究徐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生态,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原则提供了历史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