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平(?-248年),字子均,巴西宕渠人,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将领。他出身行伍,原为曹操部下,后归顺刘备,成为蜀汉政权中一位以稳重、善谋著称的将领,在蜀汉后期军事防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早年经历与归顺蜀汉
王平本为曹魏将领,随曹操参与汉中之战。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曹操征讨汉中张鲁,王平随军。后刘备夺取汉中,王平见刘备礼贤下士,遂于战后归降。诸葛亮赏识其才,任命为牙门将、裨将军。
街亭之战的关键人物
建兴六年(228年),诸葛亮首次北伐,命马谡镇守街亭要道。王平时任马谡先锋,力谏马谡不可舍水上山扎营,但未被采纳。街亭失守后,王平率千余人鸣鼓自守,使魏将张郃疑有伏兵而不敢追击,成功收拢残兵,保全主力。此战后,诸葛亮挥泪斩马谡,而王平因表现沉稳,被擢升为参军,统领无当飞军,进位讨寇将军,封亭侯。
史书记载:《三国志·王平传》载:“谡舍水上山,举措烦扰,平连规谏谡,谡不能用……平案行营垒,令军士鸣鼓自持,张郃疑其有伏兵,不往逼也。”
镇守汉中,稳固边防
建兴十二年(234年)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,王平任前护军,镇守汉中。延熙七年(244年),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十余万大军进攻汉中,当时汉中守军不足三万。诸将惊惧,欲放弃关隘退守城固、赤坂。王平力排众议,主张据险而守,并遣刘敏据兴势山,多树旗帜,绵延百余里,成功迷惑魏军。待援军抵达,魏军被迫撤退。此役奠定了王平在蜀汉军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。
晚年与评价
王平虽自幼读书不多,但记忆力强,善于听取他人意见,治军严明,赏罚分明。他为人严谨,行事稳重,深得将士信服。延熙十一年(248年),王平去世,其子王训嗣爵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其“性严谨,然不识书,其所识不过十字”,但“遵履法度,言不戏谑,从朝至夕,端坐彻日”。
王平一生,从一名降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,其沉着冷静、善于用兵的特点在蜀汉后期尤为可贵。在诸葛亮去世后人才凋零的局面下,王平成为支撑蜀汉北方防线的重要支柱,其历史贡献不容忽视。
资料来源:《三国志·蜀书·王平传》《资治通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