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王戎(234年-305年),字濬冲,琅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,西晋名士、官员,"竹林七贤"之一。他出身于著名的琅琊王氏,是魏晋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文化象征。王戎以聪慧早著称,七岁时便能识破"道旁李苦"的真相,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。
作为竹林七贤中唯一官至高位者,王戎的一生充满矛盾。他既参与清谈玄理,放达不羁,又精于仕途,官至司徒,封安丰县侯。这种"仕隐两得"的生存智慧,使他成为研究魏晋风度与士人心理的重要案例。
历史事迹
王戎在晋朝建立后历任要职,参与平定吴国的谋划。他善于识人,曾预言钟会必反,后应验。在八王之乱期间,他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,虽被讥为"避祸全身",但也保全了家族与性命。
王戎的理财行为常为人诟病。史载他"性好利",广置田园,亲自核算收入,甚至被讥为"膏肓之疾"。然而,这种行为也被解读为乱世中保全家族的务实策略。
"王戎有好李,卖之恐人得其种,恒钻其核。" ——《世说新语》
文化影响
王戎的形象主要通过《世说新语》流传。书中既记载了他的机智(如"道旁苦李"),也记录了他的吝啬与世故。这种复杂的形象反映了魏晋士人面对政治动荡时的生存困境。
作为竹林七贤的最后幸存者,王戎见证了这一文化群体的兴衰。他的晚年"阶庭罗列,子孙朝夕拜谒",象征着门阀士族的鼎盛,也预示着玄学清谈时代的终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