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三国”?
“三国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三个主要政权:魏、蜀、吴。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开始,到公元280年结束,持续了约60年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时代之一,英雄辈出,战争频繁,谋略纵横。
虽然“三国”之名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,但实际上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,三国鼎立的格局已逐渐形成。
三足鼎立的三个国家
魏国(曹魏)
由曹操之子曹丕于公元220年建立,定都洛阳。魏国继承了东汉的大部分疆土和政治基础,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。曹操虽未称帝,但被追尊为魏武帝。魏国以中原地区为核心,军事和经济实力雄厚。
代表人物:曹操、曹丕、司马懿。
蜀汉(蜀国)
由刘备于公元221年建立,定都成都。刘备以“汉室宗亲”自居,国号仍为“汉”,史称“蜀汉”或简称“蜀”。蜀国地处西南,地势险要但资源有限,依靠诸葛亮等贤臣治国,坚持北伐以图恢复汉室。
代表人物:刘备、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。
吴国(东吴)
由孙权于公元222年称王,229年正式称帝,定都建业(今南京)。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,水军强大,凭借长江天险长期与魏、蜀抗衡。在赤壁之战中,孙刘联军大败曹操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
代表人物:孙权、周瑜、陆逊。
三国归晋
公元263年,魏国灭蜀汉。公元266年,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(西晋)。公元280年,西晋出兵灭吴,统一全国,三国时代正式结束。司马炎即晋武帝。
三国虽短,但其历史影响深远,尤其通过《三国演义》这部小说,成为中华文化中家喻户晓的经典题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