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沈友(176年-210年),字子正,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东汉末年著名学者、书法家、政治家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博览群书,精通经史,擅长辩论,在年轻时便已名扬江东。
沈友不仅文采斐然,而且在政治上颇有见解。他主张以仁德治国,反对暴政,其才华深得当时许多名士赏识。
才华横溢
沈友被誉为“江东奇才”,他精通儒家经典,对《左传》《尚书》等典籍有深刻研究。同时,他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,著有《沈友集》等作品,可惜大多已散佚。
除了文才,沈友还擅长书法,其笔法刚劲有力,自成一格。在军事谋略方面,他也曾提出过不少精辟见解,显示出全面的才能。
悲剧结局
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,孙权掌权后,因忌惮沈友的才华和声望,担心其威胁自己的统治,遂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,年仅三十四岁。
沈友之死被视为三国时期的一大冤案,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孙权为巩固权力而清除异己的典型例子。他的早逝,是汉末文化界的一大损失。
历史评价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虽未为沈友单独立传,但在其他传记中多次提及此人,称其“才兼文武,志存匡济”。
后世文人多对沈友表示惋惜,认为他是“怀才不遇,命途多舛”的代表人物。他的故事也常被用来警示权力与才学之间的复杂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