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夔(生卒年不详),字不详,汉末三国时期历史人物。他曾任袁绍麾下的高级文官,官至长史。阴夔在史书中记载不多,但其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出现,使其成为研究袁绍集团内部运作的重要人物之一。
据《三国志》等史料记载,阴夔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在官渡之战前夕,与许攸一同向袁绍进谏,主张采取更为稳妥的军事策略,但未被采纳。此事间接反映了袁绍集团内部的战略分歧。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。袁绍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捕,心生怨恨,意图投奔曹操。阴夔与许攸关系密切,曾一同劝谏袁绍改善后勤管理与战术部署,但袁绍刚愎自用,未予采纳。
在许攸决定叛逃后,阴夔的后续行踪史书未有明确记载。有学者推测他可能继续留在袁绍阵营,随其败亡;亦有野史称其隐退乡里,不再涉足政事。由于史料匮乏,阴夔的最终结局成谜。
尽管阴夔在三国历史中并非核心人物,但其作为袁绍集团高层的一员,其存在揭示了当时北方豪强幕府中谋士群体的复杂性与局限性。在现代三国题材的文学与游戏中,阴夔常作为背景人物出现,象征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智慧之声。
近年来,随着对三国历史研究的深入,阴夔等“次要人物”逐渐受到学界关注,成为探讨汉末士人命运与政治生态的重要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