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琰字季珪,清河东武城人也。少朴讷,好击剑,尚武事。年二十三,乡移为正,始感激,读《论语》、韩诗。至年二十九,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,学未期,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,玄与琰囚执其中,几死,逾年得脱。更避地南方,以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诲诸生。
崔琰,字季珪,是清河郡东武城县人。他年轻时质朴木讷,喜好击剑,崇尚武艺。二十三岁时,被乡里推举为“正”(地方小吏),才受到激励,开始发奋读书,学习《论语》和《韩诗》。到了二十九岁时,便与公孙方等人一起拜郑玄为师求学。学习还不到一年,徐州的黄巾军攻破了北海,郑玄和崔琰都被围困其中,几乎丧命,过了一年多才得以逃脱。之后又辗转避难到南方,以讲授《尚书》和《春秋》来教导学生。
琰既受遣,而寇虏充斥,西道不通。于是周旋青、兖、徐之间,东下寿春,南望江、湖。历三年,道路乃通,琰然后得还。以儒素自业,州郡请召,皆不就。
崔琰接受师命后,正逢盗寇横行,通往西方的道路不通。于是他在青州、兖州、徐州之间辗转奔波,向东到过寿春,向南远望过长江和洞庭湖。经过三年,道路才得以畅通,崔琰这才得以返回。他以读书人自居,专心于儒学,州郡官府多次征召他做官,他都没有应允。
太祖破袁氏,领冀州牧,辟琰为别驾从事。谓琰曰:“昨案户籍,可得三十万众,故为大州也。”琰对曰:“今天下分崩,九州幅裂,二袁兄弟亲寻干戈,冀方蒸庶暴骨原野。未闻王师仁声先路,救其涂炭,而校计甲兵,惟以立威,岂此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!”太祖改容谢之。
曹操攻破袁绍势力,兼任冀州牧后,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。曹操对崔琰说:“昨天我查阅户籍,发现这里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,果然是个大州啊。”崔琰回答说:“如今天下分崩离析,各州割裂,袁氏兄弟骨肉相残,冀州的百姓尸骨暴露在原野。我还没听说您的仁德之声先于军队到达,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,却先计算兵员数量,只想着树立威势,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?”曹操立刻神色严肃,向他道歉。
琰声姿高畅,眉目疏朗,须长四尺,甚有威重,朝士瞻望,而太祖亦敬惮焉。迁中尉。时丁仪等见宠于太子,欲害太子之党,以俨为渊谋主,构陷琰。太祖遂大怒,收琰付狱,黜为民。琰在狱,意气壮厉,辞而无挠。后竟赐死。
崔琰声音洪亮,气质高雅,眉目清朗,胡须长达四尺,很有威严庄重的气度,朝廷官员都敬仰他,连曹操也对他既尊敬又有些畏惧。后来升任中尉。当时丁仪等人受到曹丕的宠信,想谋害曹植一党的人,便诬陷崔琰是曹植的主谋。曹操因此大怒,将崔琰逮捕入狱,贬为庶民。崔琰在狱中,意志昂扬刚烈,言辞坚定毫不屈服。后来最终被赐死。
初,太祖性忌,有所不堪者,鲁国孔融、南阳许攸、娄圭,皆以恃旧不虔见诛。而琰最为世所痛惜。
当初,曹操生性多疑忌刻,对于他所不能容忍的人,如鲁国的孔融、南阳的许攸、娄圭,都因倚仗旧交而不够恭敬而被杀。而崔琰之死,最为世人所痛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