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李傕(jué)(?-198年),字稚然,北地郡人,东汉末年群雄之一,原为董卓部将。董卓被杀后,听从贾诩之谋,与郭汜、张济等人率兵攻破长安,击败吕布,杀死王允,把持朝政长达四年,官至大司马、车骑将军。其执政期间残暴不仁,横征暴敛,导致关中大乱,民不聊生。
崛起之路
李傕早年追随董卓入主洛阳,因作战勇猛而受重用。初平三年(公元192年),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诛杀董卓。当时李傕等人奉命驻守在外,闻讯后一度打算解散部队逃亡。谋士贾诩劝谏:“若诸君弃众单行,则一亭长能束君矣。不如率众而西,所在收兵,以攻长安,为董公报仇,事济,奉国家以征天下,若不济,走未迟也。”李傕采纳此计,联合郭汜、张济等集结西凉兵反攻长安。
经过激战,李傕军攻破长安,吕布败走,王允被杀。汉献帝被迫封李傕为扬武将军,后升任大司马,成为朝廷实际掌控者。
专权乱政
掌握朝政后,李傕与郭汜等人互相猜忌,争权夺利。兴平二年(195年),二人爆发内讧,在长安城中相互攻伐,火光冲天,宫室尽毁。汉献帝在杨奉、董承等人护卫下仓皇东逃。李傕、郭汜后悔,联合追击天子,劫持献帝于曹阳,造成“流血涂野”的惨剧。
李傕掌权期间,纵容部下劫掠百姓,导致“强者四散,羸者相食”,关中地区人口锐减,千里荒芜,昔日繁华的长安几成废墟。
败亡结局
建安三年(198年),曹操派裴茂率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。李傕兵败被杀,夷三族。其首级被送往许都示众,结束了其暴虐的一生。《后汉书》评曰:“遂使兵拏祸结,胡夷自扰,羌戎纷纭,关右荡然。”
李傕虽为一时枭雄,但其残暴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,也成为后世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策略中负面典型的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