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卫瓘(220年-291年),字伯玉,河东安邑(今山西夏县北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至西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、军事家和书法家。他出身官宦世家,历仕魏、晋两朝,是西晋开国的重要功臣之一。
卫瓘在魏国官至镇西将军,都督关中诸军事。在魏灭蜀之战中,他以监军身份随邓艾、钟会出征,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蜀汉灭亡后,他成功平定钟会之乱,稳定了蜀地局势,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平定蜀汉与钟会之乱
公元263年,魏国发动灭蜀之战。卫瓘作为监军,随邓艾偷渡阴平,奇袭成都,迫使蜀汉后主刘禅投降。然而,邓艾居功自傲,引起司马昭猜忌。与此同时,钟会野心膨胀,意图割据蜀地自立。
卫瓘临危不乱,巧妙周旋于邓艾与钟会之间。他先协助司马昭解除邓艾兵权,后又识破钟会谋反意图。在钟会拘禁诸将时,卫瓘装病麻痹对手,暗中联络魏军将领,最终里应外合,平定了钟会之乱,避免了蜀地陷入长期战乱。
“瓘以闲职守之,遂得安辑蜀土,收其精兵。”——《晋书·卫瓘传》
政治生涯与书法成就
西晋建立后,卫瓘官至司空、太保,位列三公。他主张宽政安民,反对苛政,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。卫瓘亦是著名书法家,尤善草书,与书法家索靖齐名,时人称“一台二妙”。
然而,卫瓘因反对晋惠帝司马衷继位,得罪了皇后贾南风。公元291年,在“八王之乱”初期,卫瓘及其子孙九人被贾南风指使的楚王司马玮杀害,史称“卫瓘之祸”,时年七十二岁。
历史评价
卫瓘一生历经乱世,智勇兼备。他在军事上果断平乱,在政治上力求稳定,在文化上亦有建树。尽管最终未能善终,但其在三国向西晋过渡时期的关键作用不可忽视。
后世史家多认为,若无卫瓘稳定蜀地,西晋统一进程或将推迟。他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西晋初期皇权斗争的残酷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