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毛炅,三国时期蜀汉将领,字不详,建宁(今云南曲靖)人。在蜀汉末年至西晋初年,活跃于交州地区,是蜀汉政权在南方边疆的重要军事人物之一。虽然在正史中记载不多,但通过《华阳国志》、《晋书》等史料的零星记载,仍可窥见其忠勇刚烈的形象。
毛炅出身南中大族,早年追随蜀汉南中都督霍弋,参与平定南中叛乱,维护蜀汉在西南地区的统治。蜀汉灭亡后,他继续在交州地区坚持抵抗,成为蜀汉遗臣中少有的坚持抗争者之一。
历史事迹
据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记载,蜀汉灭亡后,毛炅被任命为建宁太守,后转任交州刺史。他在交州期间,与吴国势力展开激烈争夺。公元268年,吴国派刘俊、修则等将领进攻交州,毛炅率军抵抗,在古城一带与吴军激战。
毛炅作战勇猛,曾阵斩吴将修则,重创吴军。后吴国增派大军围攻,毛炅坚守城池,终因寡不敌众被俘。被俘后,他宁死不屈,面对吴将虞汜的劝降,慷慨陈词,痛斥吴国背信弃义,最终被杀害。
《晋书·陶璜传》记载:“炅厉声曰:‘狗!何谓降也!’遂遇害。”其忠烈之气,令人动容。
历史评价
- 忠贞不二:在蜀汉灭亡后仍坚持抵抗,体现对故国的忠诚。
- 勇猛善战:以少胜多,斩杀敌将,展现卓越军事才能。
- 气节凛然:被俘后不屈而死,彰显士人气节。
- 地方影响:在南中和交州地区有较高声望,是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人物。
毛炅虽非三国主流人物,但其事迹反映了蜀汉末年地方将领的忠勇与悲壮。他的故事是三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展现了乱世中士人的气节与担当。
史料记载
关于毛炅的主要史料来源包括:
- 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——记载其出身及交州战事
- 《晋书·陶璜传》——记载其被俘就义经过
- 《资治通鉴》——简略提及交州战事
- 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——引用《汉晋春秋》等补注
由于史料有限,毛炅的生平仍有许多空白,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