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王修,字叔治,东莱曲城(今山东招远)人,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名臣。他以忠义、廉洁、才干著称,在动荡的年代中始终秉持儒家道德准则,是当时备受尊敬的贤士之一。
早年经历
王修少年时便显露出非凡的品行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他七岁时丧母,每逢母亲忌日必至墓前哀悼,其情至真,感动乡里。成年后,他游学南阳,结交名士,深得众人敬重。
辅佐袁谭
初平年间,王修被北海相孔融征辟为官,后任即墨县令。他治理有方,百姓安居。后归附袁绍,被任命为即墨县长。袁绍死后,其子袁谭、袁尚内讧,王修忠于袁谭,多次劝谏其兄弟和睦,但未被采纳。
“修忠义奋发,将率吏民,欲赴救谭……谭叹曰:‘知我者,王修也。’” ——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修传》
归顺曹操
建安十年(公元205年),曹操攻破南皮,袁谭兵败被杀。王修不顾禁令,前往哭祭袁谭,言辞恳切,感动曹操。曹操惜其才德,不仅未加罪,反而任命他为司空掾,后迁魏郡太守。王修在任期间,抑制豪强,整顿吏治,政绩卓著。
为政风范
王修为官清廉,执法严明,不畏权贵。他曾严惩曹操宠臣袁氏旧部的不法行为,赢得百姓称颂。曹操评价他:“君澡身浴德,流声本州,忠能成绩,为世美谈。”
历史评价
王修一生历经乱世,始终坚守道义。他既忠于旧主,又能顺应时势,归附明主,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与气节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赞其“忠亮不倾”,是乱世中难得的贤臣典范。
后世影响
王修的事迹被后世传颂,成为忠义与廉洁的象征。其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,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。在山东等地,仍有纪念王修的祠庙与碑刻,彰显其不朽的精神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