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融生平概述
孔融(153年-208年),字文举,鲁国(今山东曲阜)人,孔子二十世孙。东汉末年文学家、名士、官员,位列“建安七子”之一。孔融自幼聪慧,以“孔融让梨”之典故闻名于世,成为谦让美德的典范。
早年经历与声名鹊起
孔融十岁随父赴洛阳,以机智应对李元礼,留下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之名言,展现其早慧。成年后,他因才学与德行被推举为官,历任北军中侯、虎贲中郎将等职。
北海治政与兴学育才
初平年间,孔融任北海相,治所在剧县(今山东昌乐)。他在乱世中设立学校,荐举贤才,安抚百姓,被称为“孔北海”。期间曾被黄巾军围困,后得刘备援救解围,留下“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”之语。
入朝为官与直言招祸
建安元年,孔融入朝为将作大匠,后迁少府、太中大夫。他屡次讥讽曹操,如反对禁酒令、嘲笑曹丕纳袁熙妻甄氏等。其言论锋利,不避权贵,终为曹操所忌。
悲剧结局与历史评价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以“招合徒众,欲图不轨”、“谤讪朝廷”等罪名将孔融处死,时年五十六岁,并株连全家。孔融之死被视为曹操清除异己的典型案例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:“融负其高气,志在靖难,而才疏意广,迄无成功。”后世多敬其气节,哀其遭遇。其散文气势充沛,言辞犀利,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。
文学成就与后世影响
孔融是“建安七子”之首,其文章崇尚自然,反对雕琢,代表作有《荐祢衡表》《论盛孝章书》等。鲁迅称其文“锋芒毕露,颇有俊才”。“孔融让梨”作为儿童启蒙故事,至今仍广为流传,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