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陆逊(183年-245年),本名陆议,字伯言,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东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他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,早年即以才学闻名。建安八年(203年)入孙权幕府,历任东西曹令史、海昌屯田都尉等职,逐渐崭露头角。
陆逊是东吴继周瑜、鲁肃、吕蒙之后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,以儒雅沉稳、深谋远虑著称。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,还在政治上担任丞相,对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火烧连营:夷陵之战
陆逊最为人称道的战绩是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。当时刘备为报关羽之仇,亲率大军伐吴,连营七百余里,气势汹汹。面对强敌,陆逊采取避其锋芒、诱敌深入的策略,坚守不出,使蜀军锐气渐消。
待酷暑来临,蜀军疲惫不堪之际,陆逊抓住战机,以火攻之计大破刘备。他命士兵各持茅草,顺风放火,顿时火势蔓延,蜀军大乱,死伤无数。此战彻底击溃了刘备的复仇大军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,也使陆逊一战成名,被孙权拜为辅国将军,领荆州牧,封江陵侯。
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以火攻大破刘备大军
治国理政与晚年
陆逊不仅善于用兵,也精通治国之道。他在地方任职时,体恤百姓,整顿吏治,发展生产,深得民心。后升任东吴丞相,辅佐孙权处理朝政,主张宽刑薄赋,反对苛政,是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。
晚年因卷入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“二宫之争”,多次上书劝谏孙权,触怒君主,遭斥责羞辱。赤乌八年(245年),陆逊忧愤而终,享年六十三岁。其忠直与智慧,为后世所敬仰。
历史评价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陆逊:“予既奇逊之谋略,又叹权之识才,所以济大事也。”认为他兼具谋略与德行。陆逊作为儒将的代表,展现了文武双全的典范形象。他以冷静克制的性格、深远的战略眼光,在三国乱世中为东吴立下不朽功勋。
后世将陆逊与周瑜并称,誉为“东吴双璧”。他的军事思想,尤其是以静制动、后发制人的战略,至今仍被兵家所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