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国治世能臣 · 典章制度奠基者
卫觊(约155年-229年),字伯觎,河东安邑(今山西夏县)人,东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重臣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他历仕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朝,以深谋远虑、明于政事著称,是曹魏政权建立初期重要的制度设计者之一。
卫觊年少时便以才学闻名,被举为孝廉。汉末天下大乱,他受命出使荆州,途中因道路阻塞滞留长安。目睹关中残破、百姓流离,他向曹操建议恢复关中秩序,发展屯田,稳定民生,为曹操经略西北提供了重要策略。
卫觊归附曹操后,长期担任朝廷要职,主管文书与法制建设。他主张“治定之化,以礼为首;拨乱之政,以刑为先”,强调在乱世中应以法治整顿秩序。他参与制定魏国典章制度,对魏初的政治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除政治才能外,卫觊亦擅长书法与文辞,尤精古文、篆书和草书,与当时的书法名家钟繇齐名。他还主持整理典籍,推动文化复兴,为魏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卫觊:“觊好古博雅,学问饥渴,终日不倦。”他虽不如荀彧、郭嘉等人以奇谋见长,却是典型的治世之臣,以务实、稳健的风格在乱世中守护秩序,其贡献不可忽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