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廉有为 · 治世能臣
裴潜(生卒年不详),字文行,河东闻喜(今山西闻喜)人,三国时期曹魏名臣。他以清廉、干练、有谋略著称,在动荡的汉末三国时期,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和政治智慧,为曹魏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裴潜早年因避乱而南下荆州,依附于刘表。然而,他并不看好刘表的才能与格局,曾私下对友人表示:“刘表非霸王之才,将因循守旧而失势。”后来曹操南下,裴潜北归,被曹操征辟为丞相府属官,由此开启其仕途。
裴潜最为人称道的政绩是出任代郡太守。当时代郡局势混乱,乌桓、鲜卑等少数民族与地方豪强勾结,动乱频发。前任太守无法控制局面。
裴潜到任后,采取“恩威并施”的策略。他并未如众人所料大举用兵,而是先遣散多余的军队,安抚百姓,释放被囚禁的胡人首领,并以诚信招抚各方势力。此举迅速稳定了民心。待局势稍定,他再暗中部署,一举擒获图谋不轨的豪强首领,彻底肃清了隐患。
曹操得知后大为赞赏,认为裴潜的治理远胜于用兵万人。
裴潜为官一生,始终秉持清廉自律的原则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他历任显职,但去世时家中几乎没有多余的财产,其清廉之名传颂一时。
他曾言:“居其位,谋其政;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。”这种忠于职守、克己奉公的精神,使他成为曹魏时期备受尊敬的官员典范。
裴潜后来官至尚书令、光禄大夫等职,深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的信任。他不仅善于治理地方,也精通典章制度,为曹魏的制度建设贡献良多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裴潜:“潜皆有政能,以清亮称。”后世史家也多将其视为乱世中少有的能臣廉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