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王朗(?-228年),本名王严,字景兴,东海郡郯县(今山东郯城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重臣、经学家。汉末举孝廉,任郎中,后为会稽太守。孙策攻会稽时,王朗兵败被擒,因才学出众被赦免。曹操征为谏议大夫,参司空军事。曹丕即位后,官至司徒,封乐平乡侯。王朗学识渊博,精通经学,尤精《春秋三传》,著有《易传》《春秋左氏传解》等。
历史贡献
王朗在政治和文化上均有重要建树。他主张宽政安民,反对苛法酷刑。在曹魏政权建立初期,参与制定国家典章制度,对魏国的法律体系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作为经学家,他传承儒学,培养后进,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。王朗之子王肃继承父业,成为魏晋之际重要的经学家,形成“王学”,与郑玄的“郑学”相抗衡。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王朗为官清廉,体恤百姓。他在会稽太守任上,虽处乱世仍尽力维持地方秩序。归附曹操后,多次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,减轻赋税,休养生息。这些主张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治国理念。
文学形象
在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,王朗的形象被艺术加工,最为著名的情节是第九十三回“武乡侯骂死王朗”。诸葛亮北伐时,王朗以大司马身份随军出征,阵前劝降诸葛亮,反被诸葛亮斥责其“皓首匹夫,苍髯老贼”,最终气愤填膺,坠马而亡。这一情节纯属小说虚构,旨在突出诸葛亮的雄辩与忠贞,与历史上病逝于任上的王朗截然不同。
这一文学形象深入人心,使得“王朗被骂死”成为广为人知的典故。但读者应区分历史与文学,真实历史中的王朗是一位德高望重、学识渊博的政治家和学者,而非小说中不堪一击的反派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