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生平
杨修(175年-219年),字德祖,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)人,东汉末年文学家、谋士,太尉杨彪之子,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。杨修为人恭敬,学识渊博,极富才学,尤其擅长察言观色、揣摩人心。初为丞相曹操主簿,后因卷入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,又屡次泄露曹操心思,终为曹操所忌,以“前后漏泄言教,交关诸侯”之罪被杀。
智解“鸡肋”
建安二十四年,曹操亲率大军与刘备争夺汉中,战事胶着。某夜,曹操口令“鸡肋”,众将不解其意。杨修闻之,便开始收拾行装。众人惊问其故,杨修答道:“夫鸡肋,弃之如可惜,食之无所得。以比汉中,知王欲还也。”曹操听闻后,虽知其才,却更增忌惮,不久便借故将其处死。
“夫鸡肋,弃之如可惜,食之无所得。” —— 杨修
才思敏捷
杨修才思敏捷,屡次识破曹操心思。曹操曾于门上题“活”字,杨修见之,即令将门拆去,因“门”中“活”为“阔”,乃嫌门阔也。又尝进酥一盒,曹操题“一合酥”三字于盒上,杨修见之,遂与众人分食。曹操问其故,答曰:“盒上明书‘一人一口酥’,岂敢违丞相之命乎?”曹操虽笑,心中甚忌之。
历史评价
杨修之死,历来众说纷纭。有人认为他恃才放旷,不知收敛,终招杀身之祸;亦有人叹其才高见忌,为政治斗争牺牲品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曰:“修之才策,确实有过人者焉,然恃才放旷,数犯曹操之忌,卒以之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