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琰(?-216年),字季珪,清河东武城人。东汉末年名士,曹操的重要谋臣之一,以正直敢谏著称。以下为《三国志》中关于崔琰的传记原文,出自西晋陈寿所著《三国志·魏书第十二》。
崔琰字季珪,清河东武城人也。少朴讷,好击剑,尚武事。年二十三,乡移为正,始感激,读论语、韩诗。至年二十九,从郑玄受学,学未期,会黄巾贼起,玄竟不能守,与门徒千余人避兵徐州。琰既囚执,太祖时为兖州刺史,辟琰为别驾从事。琰积年在狱,太祖以书喻玄,乃得原。后太祖破袁氏,领冀州牧,辟琰为别驾从事。……
琰声姿高畅,眉目疏朗,须长四尺,甚有威重,朝士瞻望,而太祖亦敬惮焉。……
初,太祖性忌,有所不堪者,鲁国孔融、南阳许攸、娄圭,皆以恃旧不虔见诛。而琰最为峻整,数谏争,廷议不挠。建安二十一年,太祖为魏王,赐剑履上殿,琰复上书谏曰:“大王虽屡建殊功,然宜遵古制,务本抑末,以德服人。”……
后有白琰者:“辞色不逊,意指傲慢。”又引其书“时乎时乎,会当有变时”,以为有怨谤意。太祖怒,遂赐琰死。百姓哀之,至今称之。
崔琰一生以忠直著称,敢于直言进谏,是曹操早期重要的文臣之一。其人格高尚,仪表堂堂,深受朝野敬重。然而因言获罪,最终被曹操赐死,成为汉末政治斗争中的悲剧人物。其事迹在《三国志》与《后汉书》中均有记载,为研究建安时期士人风骨提供了重要史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