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张特,字子产,三国时期曹魏将领,生卒年不详。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在正始年间(约公元253年)成功守卫合肥新城,抵御了东吴太傅诸葛恪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围攻。
据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记载,张特原为牙门将,在敌众我寡、城池将破的危急关头,以智谋和勇气坚守城池,最终迫使吴军退兵,成为三国后期一次著名的守城战例。
合肥守城之战
公元253年,东吴权臣诸葛恪发动大规模北伐,亲率二十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。当时守城的魏军仅有三千人,主将张特面对强敌毫无惧色。
在战斗中,城墙多处崩坏,形势万分危急。张特一面组织军民抢修城墙,一面向吴军诈降,争取时间。他利用夜间加紧修补城墙,并对吴军说:“我但有斗死耳!”表现出宁死不降的决心。
最终,由于吴军久攻不下、士卒疲惫,加上疫病流行,诸葛恪只得下令撤军。张特以少胜多,保全了合肥这一战略要地,立下大功。
历史评价
张特虽非三国一流名将,但其在合肥之战中的表现堪称忠勇典范。他以不足三千兵力对抗二十万大军,不仅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,更体现了坚定的意志和爱国精神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虽未为其立传,但裴松之引用的史料充分肯定了张特的功绩。后世史家多认为,张特的成功守城,有效遏制了东吴的北进势头,对维持魏吴边境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后世纪念
今日在合肥地区仍有与张特守城相关的传说和遗迹。虽然具体地点已难考证,但“张特守合肥”的故事被载入史册,成为彰显军人气节的典范。
近年来,随着三国文化热的兴起,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开始关注像张特这样“非主流”但极具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,重新审视他们在乱世中的选择与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