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孙礼(生卒年不详),字德达,涿郡容城(今河北容城)人,三国时期曹魏将领。孙礼早年因战乱与母亲失散,后凭智谋寻回,以孝义闻名。他历仕曹操、曹丕、曹叡、曹芳四朝,以刚正不阿、敢于直谏著称,曾多次担任地方太守及中央要职,如并州刺史、司隶校尉、司空等。
孙礼在军事上亦有建树,曾参与对蜀汉与东吴的防御作战,尤其在抵御诸葛亮北伐期间表现出色。他治军严明,体恤士卒,深得军心。《三国志》评其“刚断伉厉”,是一位兼具勇略与操守的良将。
《三国志》原文节选
“孙礼字德达,涿郡容人也。太祖拔县,礼乃归太祖,自裨将迁至大将。数从征伐,有功。……礼刚断伉厉,遵奉法度,然不阿权贵,每以正直自处。”
——《三国志·魏书·满田牵郭传》附《孙礼传》
裴松之注释解析
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《三国志》作注时,补充了多条关于孙礼的史料。其中引《魏略》记载了孙礼寻母的孝行,称其“昼夜号泣,行路为之动容”,突显其重情重义的一面。
另据《傅子》所载,孙礼任司隶校尉时,曾因与大将军曹爽争地案而据理力争,甚至“怒发冲冠,拔剑斫地”,表现其不畏权贵的刚烈性格。裴注通过这些细节,丰富了陈寿正史中较为简略的记载,使孙礼形象更为立体。
历史评价与影响
孙礼一生历经曹魏四代君主,始终坚守法度,不依附权臣。在高平陵之变前后,他虽与司马懿有旧,但仍以国家为重,维护朝纲。其刚正之风,为后世所称道。
尽管孙礼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出场不多,但正史中的形象却颇具分量。他是曹魏中期重要的军事与行政官员,其事迹反映了乱世中士人对忠义与法度的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