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崔琰(?-216年),字季珪,清河东武城(今山东德州武城县)人。东汉末年名士,后归附曹操,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文臣。崔琰出身名门,少时好剑,后改志读书,师从郑玄。他仪表雄伟,声如洪钟,为人正直刚毅,以清廉自守、敢于直谏著称。
辅佐曹操
初平年间,崔琰曾被袁绍所用,但认为袁绍“志大而智小,色厉而胆薄”,不足成事。后归曹操,深受器重。曹操任冀州牧时,任命崔琰为别驾从事,赞其“君,中州望士也”。崔琰在冀州整顿吏治,选拔贤才,政绩卓著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为丞相,崔琰又任丞相西曹掾,掌管官员选拔,举荐人才公正无私,时人称其“清正”。
直言获罪
崔琰性格刚直,不畏权贵。他曾因谏言曹操立嗣之事,触怒曹操。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,崔琰因一封书信被曹操误解为“傲世怨谤”,遭下狱赐死。史载其临终前神色自若,士人无不痛惜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曰:“琰高格最优,亮直多闻,得宰相之体。”
历史评价
崔琰一生以道义为先,不阿权贵,是汉末士人风骨的代表。他虽死于冤狱,但其正直品格为后世所敬仰。唐代房玄龄在《晋书》中称其“忠亮弘毅,有国士之风”。崔琰之死,亦反映出曹操晚年猜忌日重,对士人压制加剧的历史现实。
后世影响
崔琰的事迹被记载于《三国志·魏书》中,成为研究汉末魏初政治与士人精神的重要史料。其清廉刚正的形象在后世文学与戏曲中亦有体现。今日山东德州等地仍有纪念崔琰的文化遗迹,彰显其作为地方先贤的历史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