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蕃(228年-266年),字永元,庐江郡人,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学者、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。他学识渊博,精通经学、天文、历法、数学,是当时少有的科学型人才,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生平事迹
王蕃早年以尚书郎入仕,后任中散大夫。他为人正直,不阿权贵,因不肯曲从权臣而屡遭排挤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王蕃因在朝堂上直言不讳,触怒了暴虐的吴主孙皓,最终被无辜杀害,年仅三十九岁,令人扼腕叹息。
“蕃性气高亮,不能随俗浮沈,遂被害。识者悼之。” ——《三国志·吴书》
科学成就
王蕃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。他改进了浑天仪,使其更加精确地模拟天体运行。他通过观测和计算,提出了更为准确的“浑天说”模型,并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在数学方面,王蕃对圆周率有独到见解。他提出“圆周率取为3.155”的近似值,虽不及后来祖冲之精确,但在当时已属领先水平,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成就。
历史评价
王蕃不仅是一位科学家,也是一位有气节的士人。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困境。后世学者多称赞其学识与品格,认为他是“吴之瑰宝,国之良才”。
尽管生命短暂,但王蕃留下的科学思想和学术精神,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其贡献值得后人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