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中记载曹操生平事迹的核心篇章。作为魏国的奠基者,曹操(谥号“武皇帝”)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崛起,统一北方,实行屯田,唯才是举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本文依据《三国志》原文整理,并辅以简要解读。
武帝纪原文节选
太祖武皇帝,沛国谯人也,姓曹,讳操,字孟德,汉相国参之后……少机警,有权数,而任侠放荡,不治行业,故世人未之奇也。惟梁国桥玄、南阳何颙异焉。玄谓太祖曰:“天下将乱,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,能安之者,其在君乎!”
曹操出身官宦之家,少年时便显露出非凡的才智与胆识。尽管当时世人并不看好他,但名士桥玄却预言他将是安定乱世之人。
初平元年春正月,后将军袁术、冀州牧韩馥、豫州刺史孔伷、兖州刺史刘岱、河内太守王匡、勃海太守袁绍、陈留太守张邈、东郡太守桥瑁、山阳太守袁遗、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,众各数万,推绍为盟主。太祖行奋武将军。
董卓乱政,关东诸侯起兵讨伐,曹操亦参与其中,虽兵少势微,却敢于追击董卓,展现出其果敢与远见。
统一北方的征战
曹操先后击败吕布、消灭袁术、官渡之战大破袁绍,逐步统一中国北方。他实行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策略,迎汉献帝迁都许昌,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。
在治理方面,曹操推行屯田制,恢复农业生产;实行“唯才是举”的用人政策,打破门第之见,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赤壁之战与晚年
建安十三年,曹操南征荆州,意图统一全国。但在赤壁之战中,因瘟疫流行、北方士兵不习水战,被孙权、刘备联军击败,从此形成三国鼎立之势。
曹操晚年自任魏公、魏王,权势日盛,但始终未称帝。他著有《孙子略解》《兵法接要》等兵书,并创作大量诗歌,开“建安文学”之先河。
历史评价
陈寿评曰:“汉末,天下大乱,雄豪并起,而袁绍虎视四州,强盛莫敌。太祖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,揽申、商之法术,该韩、白之奇策,官方授材,各因其器,矫情任算,不念旧恶,终能总御皇机,克成洪业者,惟其明略最优也。”
曹操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,既是“治世之能臣”,也是“乱世之奸雄”。他的政治智慧、军事才能和文学成就,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