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英雄,一战成名
文鸯(238年-291年),本名文俶,字次骞,小名阿鸯,是三国后期至西晋初年著名的军事将领。他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之子,自幼习武,骁勇善战,有“万人敌”之称。
公元255年,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,引发毌丘俭、文钦在寿春起兵讨伐。时年仅十八岁的文鸯随父出征,在乐嘉之战中展现出惊人的胆识与武艺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他夜袭司马师大营,“先攻其营,所向皆披靡”,令司马师惊骇过度,眼疮迸裂,最终因此而亡。此战使文鸯一战成名,被誉为“小赵云”、“三国末期第一猛将”。
辗转归晋,屡立战功
寿春兵败后,文鸯随父投奔东吴。后因父亲被诸葛诞所杀,转而归顺曹魏。西晋建立后,文鸯继续效力于朝廷,参与平定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的叛乱,以少胜多,大破敌军,威震塞外。
《资治通鉴》称其“勇力绝人,所向无前”。他在西北边疆的战绩,为晋朝稳定北方边境作出了重要贡献。然而,尽管战功赫赫,文鸯在朝廷中却因出身和过往经历备受猜忌,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。
悲剧结局,千古遗恨
晋惠帝时期,八王之乱爆发。文鸯忠于朝廷,效命于司马繇。后因政治斗争失败,于公元291年被楚王司马玮杀害,并夷三族。一代名将,最终死于权谋之争,令人唏嘘不已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未为其立传,但《晋书》《资治通鉴》均对其有详细记载。后世评说文鸯:“勇如吕布,忠过关羽,却无其运。”他的命运,正是那个动荡时代无数英才悲剧的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