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
孙观(?—约217年),字仲台,兖州泰山(今山东泰安东北)人,东汉末年泰山寇之一,后归顺曹操,成为曹魏将领。孙观早年与臧霸等人一同起兵,占据一方,后随臧霸投靠曹操,屡立战功,官至振威将军,封吕都亭侯。
早期经历
孙观早年与兄长孙康俱从臧霸,以勇猛著称。在黄巾之乱后,天下大乱,孙观与臧霸、吴敦、尹礼、昌豨等人各拥兵众,分据山东一带,被称为“泰山诸将”。他们起初依附于陶谦,后独立发展。
归顺曹操
建安初年,曹操征讨吕布,臧霸率众归附,孙观亦随之投靠曹操。曹操为稳定东方局势,任命臧霸为琅琊相,孙观等人为将军,割青、徐二州委任之,形成半独立的军事集团,为曹操稳固东方防线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征战立功
孙观随曹操参与多次战役,作战勇猛。在讨伐孙权的战斗中,孙观冲锋在前,左脚中箭仍奋战不退,曹操对其勇猛大为赞赏,称其“将军战如熊虎,今为创困,宜急疗之”。后因功升任振威将军。
历史评价
孙观虽出身地方武装,但归顺曹操后忠心效力,以勇武闻名。《三国志》虽未为其单独立传,但在《臧霸传》中有所提及,可见其在当时亦有一定地位。他与臧霸等人共同维系了曹魏东部边境的稳定,是汉末乱世中颇具代表性的地方将领。
结局与影响
约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,孙观因早年战伤发作而去世。其子孙毓嗣爵,后官至青州刺史。孙观一生经历从地方豪强到国家将领的转变,反映了汉末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