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生平
古代谋士形象(示意图)
伊籍,字机伯,兖州山阳郡人,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。他早年便追随刘备,是刘备创业时期的重要幕僚之一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伊籍聪明机智,善于言辞,深得刘备信任。
伊籍最初在刘表手下任职,后见刘备有雄才大略,遂倾心结交。当刘备南逃时,伊籍主动投奔,从此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文臣之一。他不仅参与军政谋划,还在外交场合表现出卓越的才能。
与刘备的渊源
伊籍与刘备的相识颇具传奇色彩。据传,伊籍在刘表宴会上便对刘备另眼相看,常常主动问候。当有人问其缘故时,伊籍答道:"他日必为君主,故早加礼敬。"这一远见卓识,显示了他非凡的政治眼光。
历史贡献
参与制定蜀科
刘备入主益州后,命诸葛亮、法正、伊籍、刘巴、李严等人共同制定《蜀科》,作为蜀汉的法律基础。伊籍作为五位主要制定者之一,为蜀汉政权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出使东吴
伊籍曾多次作为蜀汉使者出使东吴,凭借其敏捷的思维和得体的言辞,成功维护了蜀吴联盟的稳定。在与孙权的对话中,伊籍常能机智应对,不辱使命。
重要事件时间线
公元208年 - 刘备南逃,伊籍正式投奔刘备阵营。
公元214年 - 随刘备入主益州,开始参与政权建设。
公元215年 - 参与制定《蜀科》,奠定蜀汉法制基础。
公元221年 - 刘备称帝后,伊籍被任命为昭文将军。
人物评价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伊籍:"有才辩,机警过人。"虽然关于伊籍的具体事迹记载不多,但从他能参与制定国家根本大法,并担任重要使节来看,其才能和地位不容忽视。
伊籍代表了那些在历史记载中虽不显赫,却在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谋士群体。他的忠诚、智慧和政治远见,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