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沈(?-266年),字彦伯,太原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,三国时期曹魏至西晋初年的著名文臣、史学家。他出身名门,博学善文,在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文化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王沈早年以才学闻名,历任魏国著作佐郎、中书门下侍郎等职。他与荀顗、阮籍等人共同编撰《魏书》,是研究曹魏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。
王沈最为人所知的事迹之一是在魏帝曹髦讨伐司马昭时,他将消息密报司马昭,导致曹髦被杀。这一行为在历史上颇具争议,有人批评他背叛君主,也有人认为他在乱世中选择了务实的政治立场。
西晋建立后,王沈因功受封博陵侯,官至尚书令。他主持修撰国史,对晋初的文化建设有重要贡献。王沈为人谦和,善于识人,受到当时士人的尊敬。
王沈作为史学家,其编撰的《魏书》虽不如陈寿《三国志》流传广泛,但在当时具有官方史书的地位,对后世研究魏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。
在政治上,王沈的选择反映了魏晋禅代之际士大夫的普遍困境。他的行为虽有争议,但也体现了在权力更迭中生存的复杂性。总体而言,王沈是一位兼具文学才华与政治智慧的历史人物。
王沈的名字在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及《晋书》中多次出现,成为研究魏晋之际历史不可或缺的人物。他的生平也常被后世文学作品引用,作为探讨忠义与生存抉择的典型案例。
今日,研究王沈不仅有助于理解三国末期的政治生态,也为探讨知识分子在政权更迭中的角色提供了历史镜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