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坚(155年-191年),字文台,吴郡富春(今浙江杭州富阳区)人,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将领,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奠基者。因勇猛善战,被称为“江东猛虎”。
孙坚出身地方官吏家庭,年轻时便以胆识过人、武艺高强著称。他十七岁时便独自设计擒杀海盗,由此闻名乡里。后历任县丞、郡司马等职,在平定地方叛乱中屡立战功,逐步积累声望与军事实力。
中平元年(184年),黄巾起义爆发,孙坚应召参战,随中郎将朱儁征讨黄巾军。他作战勇猛,身先士卒,屡破敌军,因功被封为别部司马。此后,他又参与平定边章、韩遂之乱,以及南方少数民族叛乱,战功卓著,深受朝廷倚重。
初平元年(190年),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董卓,孙坚积极响应,率部北上。在梁东之战中虽遭失利,但迅速重整旗鼓,于阳人之战大破董卓军,斩杀其大将华雄(《三国演义》中改为关羽所斩),迫使董卓迁都长安。
孙坚率军进入洛阳,修复被董卓破坏的皇陵,并在城南甄官井中寻得传国玉玺,为其日后割据江东埋下伏笔。
孙坚在击败董卓后,逐渐将势力扩展至江东地区。初平二年(191年),他在奉命讨伐荆州刘表时,于襄阳城外的岘山遭遇伏击,中箭身亡,年仅三十七岁。
孙坚虽英年早逝,但其开创的基业由其子孙策、孙权继承。孙策平定江东六郡,孙权最终建立吴国,追尊孙坚为“武烈皇帝”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孙坚:“勇挚刚毅,孤微发迹,导温戮卓,山陵杜塞,有忠壮之烈。” 虽出身不高,但凭借勇武与谋略在乱世中崛起,为东吴立国奠定坚实基础。
孙坚作为汉末群雄中的重要人物,其军事才能与开拓精神,深刻影响了三国格局的形成。他的“猛虎”形象,也成为后世勇将的象征之一。